發布時間:2015/10/12
鋼鐵工業如何渡過難關轉型升級
中國鋼鐵工業正面臨著產能嚴重過剩等一系列重大挑戰,但鋼鐵工業又是中國最具全球競爭力的產業之一,有實力走向國際、融入全球,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化解難題,轉型升級
回顧我國鋼鐵工業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發展,僅從粗鋼產量指標就可以看出其發展速度之快:1996年粗鋼年產量突破1億噸,2003年突破2億噸,以后大約每兩年增加1億噸,2014年粗鋼產量達到8.23億噸。而在鋼鐵工業發展歷史上只有美國、前蘇聯、日本三個國家鋼產量曾達到過年產1億噸以上,但也沒有達到年產2億噸。快速發展的同時,我國鋼鐵工業正面臨著產能嚴重過剩等一系列重大挑戰。我曾經參與多個鋼鐵相關項目的決策、審批工作,對我國鋼鐵工業有很深的感情。我認為,回顧我國鋼鐵工業發展歷程,有很多重大問題值得去認真思考。
大國崛起,鋼鐵工業功不可沒
中國成為制造業大國,鋼鐵工業功不可沒,鋼鐵工業對國防工業、石油工業、造船工業、建筑業、裝備制造業等都有很大的支撐與推動作用
雖然近年互聯網等新興產業和虛擬經濟發展迅速,成了朝陽產業,而鋼鐵等傳統產業似乎成了夕陽產業。但鋼鐵就像糧食一樣,并不因為新興產業發展變得可有可無,相反,鋼鐵和糧食雖不是新興產業,卻是常青產業,任何時候都離不了,鋼鐵仍然是國民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基礎原材料。我國鋼鐵工業為支撐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。
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工業持續快速發展,建成了門類齊全、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。毋庸置疑,我國已經成為制造業大國,這有力推動了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,顯著增強了綜合國力,支撐了世界大國的地位。必須看到,中國成為制造業大國,鋼鐵工業功不可沒,鋼鐵工業對國防工業、石油工業、造船工業、建筑業、裝備制造業等都有很大的支撐與推動作用。
如果沒有鋼鐵工業的支撐,我國造船工業不可能在全球占到那么大的比重。2003年我給中央領導寫報告說要把中國建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國,1975我國和韓國在全球造船工業的比重僅各占1%,日本占50%,歐洲占43%。2010年我國船舶完工量達到6560萬載重噸,占世界造船市場完工量的43.6%,全球第一。當然從技術含量看,我國造船工業目前與韓國仍有差距,但如果按照技術含量折合成修正總噸,我國目前也是超過了韓國,這拉動了很多鋼鐵消費。如果我國沒有如此強大的造船能力,航空母艦、導彈驅逐艦無從談起。這些都與鋼鐵工業密不可分。
據了解,新世紀這15年內,我國生產了約70億噸鋼。沒有這70億噸鋼,哪能建起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、縱橫交錯的鐵路和高速公路?鋼鐵如同堅硬的骨骼一般,強力支撐著我國的大國崛起。
1949年我國只有15.8萬噸鋼,1978年全國鋼產量剛過3000萬噸。通過改革開放,寶鋼建設投產,我國鋼鐵工業質和量才迅速發展。裝備技術水平上了一個大臺階。中國人曾把鐵釘叫作洋釘,鐵皮叫洋鐵皮,鋼鐵產品長期依靠進口,直到2005年才從鋼鐵的凈進口國轉變成凈出口國,成長為世界第一生產大國。鋼鐵工業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不斷調整和進步